日前,从上海中等职业学校第三届“璀璨星光”校园文化节上传出消息,上海初次评选五个中职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这类基地在建设中均融入了具备专业特点、民族文化元素的校园文化艺术,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出色传统文化具备示范用途,将引领中职校园文化的新风尚。
1、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教育基地
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其前身是由人民音乐家、理论家、教育家贺绿汀教授于1951年创办的音乐少年班。1956年,学校更名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
上音附中民乐学科,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特点专业”之一。学科自打造以来本着弘扬和传承民族音乐的宗旨培养了诸如闵慧芬、王永德、罗晓慈、严洁敏等一大量享誉国际的出色人才。基地通过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二胡、琵琶、扬琴、柳琴、中阮、古琴、笛子、古筝、唢呐等乐器,传播中华民族音乐,扩大文化范围对外开放,推进中华文化交流、传播,建全方位、多层次、宽范围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
基地将致力于民族文化音乐艺术教育的传承与进步,通过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专业特点来服务师生、服务社会,加大与上海各大、中、小学校、少年宫、全国性的业余艺术团体、文化机构及海外一些出色的中国音乐艺术研究团体合作交流。主办或承办交流演出、公益讲坛、夏令营及全国性比赛等,使多样化的形式融合在一块,将民族文化音乐艺术带入社会,形成肯定辐射面和社会干扰,让更多的中职学生、民族音乐喜好者可以近距离的接触到中华民族音乐艺术、赏析中华民族音乐的独特魔力。
2、上海商贸旅游学校:博雅茶韵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
博雅茶韵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来自于上海商贸旅游学校茶艺社团,社团成立于2009年,配备了专职、专业的教师队伍。基地具备肯定的研学和实践能力,在师资建设和水平上本着“质”和“量”的双重保证,基地致力于在中职学生中传授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常识。五年来,不只在校内研学练技,而且还走出校园参加实践和参与多种社会培训和展示,弘扬、传播这一民族传统文化。
基地每年为黄浦区劳动局、南京东路街道办事处、黄浦区金融办、中国建设银行等单位和全市多所中小学校教师、学生做校外专业培训,得到社会一致好评。
2010年6月,茶艺社将淑女茶道搬进了世博宝钢大舞台。
2010年十月,世博园最后的一个月里,第三将淑女茶道带进世博园的主题馆。
2010年十月,荣获“中小学茶艺民族文化”的——最好冲泡奖。
2010年11月,茶艺社走出国门,将茶艺带进法国罗宾学府,让法国友人知道、体验、同意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现每年他们还按期来学校进行茶文化交流活动。
2011年4月,茶艺社登上上海大剧院的舞台,为上海第四届学生“星光计划”闭幕式增添一份中国的茶文化韵味。
2011年5月,茶艺社将淑女茶道带进安亭老街。
2013年11月,菲律宾政府官员来到学校参观。茶艺社参加了本次的接待活动。
基地将与中华老字号“黄隆泰茶庄”合作,在基地建设上尝试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借用企业的资源健全基地建设。基地将结合学校推广、艺术、旅游等专业,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与专业有关的茶文化教育成就。根据课程大纲及社团大纲与考核标准,写作教本校材《茶艺与服务》,拍摄《茶之韵》系列微课,并借用互联网学习平台进行辐射,对中国传统茶文化进行推广和传承。
3、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戏曲表演艺术传承教育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前身为上海戏曲学校,是在党和政府直接关怀下成立的一所以培养戏曲人才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1954年建校,到今天已有60年历史。60年间,戏校培养的京、昆、越、沪、淮、扬、滑稽、评弹、木偶等戏曲艺术人才近三千人,遍布全国各大戏曲院团,上海戏曲院团的主要演员多毕业于戏校。现在,戏校形成了以京昆为龙头,以地方剧种为辅助的专业布局,并与上海各主要戏曲院团打造了合作定向培养后备人才的革新模式,戏曲后备人才培养涵盖了上海现有些京剧、昆剧、越剧、淮剧、沪剧、评弹、滑稽、木偶等剧种,达成了上海各戏曲剧种人才培养的全方位覆盖。近年来,戏校在校生在全国各类大赛中摘金夺银,屡获佳绩。学校师资力量雄厚,除本校出色的专业教师外,还邀请了多位各剧种名家名师,如蔡正仁、岳美缇、梁谷音、王芝泉、王梦云、李炳淑、朱秉谦、孙毓敏、薛正康、茅善玉、梁伟平等来校讲课。2008年,戏校被确立为上海首批传统戏剧综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作为上海唯一一所戏曲专业学校,戏校也肩负着普及、传播、弘扬戏曲艺术的重任。近几年,戏校多次组织“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演出和讲坛的方法在中职校、中学、大学范围内普及戏曲艺术。另外,戏校还与真新、古美、淮海、江桥等社区文化中心打造了活动合作关系,并已组织多场社区演出,在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传播、弘扬戏曲艺术。基地将通过社区演出、进校园普及演出、专家讲坛、邀请外校学生来校参观戏曲博物馆、开办戏曲微